2025年3·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之以案说险:抵制非法金融中介,守护金融消费安全

近年来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中介活动进行诈骗,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,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。齐鲁银行“泉心消保”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:警惕非法金融中介陷阱,守护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。

案例一:轻信“债务减免”致财产损失

李某因生意失败背负巨额债务,正当焦头烂额之际,手机收到一条声称能“协助全额减免债务”的短信。李某病急乱投医,与短信中的中介取得联系。中介承诺,只需支付一笔“服务费”就能帮李某出具解决方案减免债务。李某支付“服务费”并按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、债务证明等资料。随后,中介直接失联,债务减免也成了泡影。

案例分析:

这是一起典型的非法金融中介诈骗案例。不法分子利用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,通过虚构债务解决方案实施诈骗。消费者不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,反而蒙受财产损失。

案例二:代理维权”陷法律风险

王某无力偿还信用卡项下应还款项,其在短视频平台看到“减免利息、延期还款”广告,联系了自称“法律援助中心”的代理维权机构。该机构取得王某授权并收取“服务费”后,伪造某三甲医院的重疾诊断证明,以王某“突发重大疾病丧失还款能力”为由向银行申请减免信用卡息费、延长还款期限。银行在核验时发现证明材料系伪造。

案例分析:

此案例中,非法中介为获取王某服务费,利用金融机构对特殊群体的政策,虚构事实、伪造证明材料。王某为达到减免息费的目的,主动配合非法中介实施相关行为,已涉嫌触犯法律红线。

防范措施:

    保持高度警惕: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活动时,应对声称“债务减免”的机构保持警惕,不轻信承诺,特别防范要求预付费用的机构。

    保护个人信息:切勿将个人身份证、银行卡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,不要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,以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或买卖,造成财产损失。

    增强法律意识: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,应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、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等正规渠道提出诉求,切勿受不法分子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。

    及时报警: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,消费者应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,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齐鲁银行将持续筑牢金融安全防线,维护健康金融生态。